English

本是书香处奈何不引人

2000-01-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实习记者 贾新宇 白雪松 我有话说

新年前,记者到海淀图书城的旧楼——籍海楼购书。刚进门,只见一个大大的“甩”字,周围挂满了挂历,在一楼转了一圈,发现7家书店中有5家在出售挂历和贺卡,挤挤挨挨,十分抢眼;另外4家专卖音像的门脸前也有不少人在挑选。相比之下,书倒像是陪衬。还没来得及看书,便有三四个人围上来问买不买游戏软件。记者被搞糊涂了,书香之处怎么变得如此无序?到了二楼,一家展销挂历的某专业书店内,有3个人在选挂历,一个人在看书。当转上三楼时,才不见了挂历的影子,然而各家书店却冷清得门可罗雀,15家中搬空了3家,还不到下午4点,已有两家关了门。

记得90年代初旧楼刚兴建时,海淀图书城庞大的规模、丰富的书籍曾吸引了不少读者,并带动了北京图书市场的发展,然而随着新楼——昊海楼的建成,以及西单图书大厦、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等“后起之秀”的兴旺,海淀图书城这座旧楼却止步不前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繁华的图书城内,为何籍海楼的三层“高处不胜寒”?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首先是硬件设施跟不上。由于旧楼兴建较早,如今一些书店中时兴的茶座、网络、咖啡屋都不具备,甚至没有电梯、座椅,使读者感觉不到购物的舒适。旧楼在结构布局上尤其不能令人满意。三楼今日书店的经营者李先生对记者说:“很多人找不到三楼的入口,不知道三楼的存在。”记者随机问了5名读者,有2位不知道有三层,有2位说大概有三四层(看来他们将一层和二层之间的那一部分也算上了),只有一位明确说有三层,但表示很少上去。

不光布局不合理,旧楼还没有导向图,读者只能自己按路寻找,而店主们也将就在楼梯口等处标个箭头指引读者。有的店主说,曾就这种不便向图书城的管理者反映过,但未得到答复。结构布局的不合理影响了经营者的生意,读者也不愿意在“迷宫”中寻找书籍。购书的吕先生说:“这样的经营显得杂乱。”读者刘小姐说:“旧楼太绕了,除非是为了找出版社的专卖店,否则我不会到这儿来。”

其次,书店的特色不明显。

一是专业书店的专业性不强。看书的王先生对记者说:“我是因为离这儿近才来的,这里普通的书太多,看不出明显的专业性,我并不把这儿当作主要购书的地方。”另一位研究基本粒子的读者说:“正经的专业书我不在这儿买。”

二是非专业书店的图书经营多集中在计算机和教育考试书上,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在一楼卖计算机类书的有4家,在二楼卖教育考试类书的书店约占一半。一些综合书店由于店面较小,书的种类有限,不可能和附近的国林风、风入松等图书超市相比,客流量自然较低。

三是书价上无法吸引读者。籍海楼中国图书贸易总公司的艺文特价书店过去曾以大量的出口转内销图书吸引了许多读者,现在也显得冷清了,卖书的葛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店里常卖的书,价钱便宜,有特色,现在图书市场起了变化,出口剩下的书少了,也就流走了一批顾客。”记者还遇到了一位专来店里买旧版书的退休教师。看来,对这些有特色又便宜的书,读者还是相当喜爱的。

除了经营管理方面自身的问题以外,籍海楼内许多经营者认为西单图书大厦及昊海楼的兴起冲击了自身的发展。万林书店的卖书者对此感叹:“竞争者多了以后,生意就不好做了,其实我们的书也挺新挺全,可人家不来买,没办法。”3天后,记者再来时,万林书店已是人去店空了,透过玻璃门窗只见到了空空的书架和地上捆装好的书。问及现今状况,二楼一家农业书店的吴女士认为书的更新还是较快的,但销售情况一般。

看到图书城旧楼的现状,记者很想了解管理者的意见,可是对方表示无可奉告,只说将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整体规划同步进行改造。但是,看到别人的店里人头攒动,自己这边屈指可数,这么无动于衷、坐等变化,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